<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研究 > 文史学习

        第104期:国门是如何打开的——中国对外开放的起步过程(一)

        发布日期:2019-05-23

        〔摘要〕1978年决策层未经争论就达成了一条共识: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部资源加快自己的发展。进入1979年,“大引进”遭遇到资金瓶颈,不得不进行调整,但对外开放的步伐却加快了。中央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四个经济特区,为对外开放找到了突破口。从引进成套设备到利用外资,再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禁区不断被打破。虽然经历了种种争论和挑战,对外开放的地域却不断扩大——1984年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城市,1985年开放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带,一种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组成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一、“大引进”遭遇瓶颈

        1978年的“大引进”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序幕。然而,当时从中央领导层到各部门负责人都表现出求成过急的倾向。1978年共签署了78亿美元引进合同,其中31亿美元是当年最后十天抢签的。所签项目大部分以现汇支付,而1977年中国出口外汇收入仅76亿美元,外汇储备很快就捉襟见肘了。此外,引进项目还需要国内投配套资13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上年全国财政收入(874亿元人民币)的1.5倍,缺口也很大。

        陈云对“大引进”计划有相当的保留,他找有关人员说,引进这么多资金,又那么容易,但考虑过没有,就算人家借给你那么多钱,我们自己有那么多资金配套吗?1978年12月10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发言,就经济问题提出五点意见。他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史无前例的一次“伟大进军”,必须既积极又稳重。引进项目要循序而进,不要一拥而上。对于生产和基本建设都不能有材料缺口。各方面都要上,样样有缺口,实际上挤了农业、轻工业和城市建设。1979年1月1日,李先念请华国锋、邓小平、陈云、汪东兴审阅批准《国务院关于下达1979、1980两年经济计划的安排(草案)》,其中国家计委在安排1979年生产计划时留有物资供应缺口。陈云在李先念的信上批示:“我认为不要留缺口,宁肯降低指标。宁可减建某些项目。”1月5日,陈云又将新华社的一份材料批转给华国锋、邓小平、汪东兴,指出:“我认为有物资缺口的不是真正可靠的计划。”邓小平阅后批示:“请计委再作考虑。”1月6日,邓小平找余秋里、方毅、谷牧、康世恩等四位副总理谈话,肯定陈云的意见“很重要”,“请计委再作考虑”。

        1979年3月14日,李先念与陈云给中央写了一封联名信,提出“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并提议成立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以陈云为主任,李先念为副主任,姚依林为秘书长,成员有余秋里、王震、谷牧、薄一波、王任重、陈国栋、康世恩、张劲夫、金明。为了转变党内高层的思想,从3月到4月,连续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财经委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讨论1979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问题。陈云批评1978年搞“洋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并点名批评说:冶金部要靠外国的贷款来发展钢铁工业,它不知道这件事的厉害。3月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最后一天,邓小平讲话,支持陈云的意见。他说,中心任务是三年调整,这是个大方针、大政策。华国锋最后讲话,也对此表示同意。4月5日至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通过“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决定从1979年起,用三年时间,认真搞好调整,同时进行改革、整顿、提高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