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龙王庙大堤位于长江、汉水交汇处,历经两江夹击,备受迎流顶冲。此处堤防外无岸滩依托,内有繁华闹市,江汉路步行街、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等人口稠密区都与龙王庙咫尺之遥,一旦出险,后果不堪设想,实为扼守华中重镇,长江干堤安全的“险中之险、重中之重”。
21年前的8月7日,时值1998年特大洪水肆虐,龙王庙大堤旁郑重立下了一块“誓与大堤共存亡”的生死牌,这是一群江汉区共产党员在武汉抗洪防汛前沿阵地立下的交割自己生命的契约。
而今再遇龙王庙险段防汛人员,重温那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感受到的是不变的初心与使命。
四立生死牌 践行共产党人责任与担当
江汉区水政监察大队党支部书记李萍
龙王庙大堤上,曾树立过四次生死牌,分别是1996年、1998年、1999年和2016年。江汉区水政监察大队党支部书记李萍除了1998年那次去到了抗洪工程组,其他3次,他都签了名。
1996年初立生死牌时,他正担任江汉区堤防管理所副所长,在签下姓名就等同立下军令状的压力下,他凭着共产党人的责任感毅然署名。“就算决堤也不能当逃兵,必要时刻可以拿身体去挡水”“为了大堤的安全,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随时做好献出自己生命(的准备)”,这种誓死与大堤共存亡的精神这就是防汛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也是全体人员共同的坚守。
江汉区民族街办事处副调研员夏胜兰
龙王庙码头,也给江汉区民族街办事处副调研员夏胜兰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每当走到这里看着浩荡的江水,她总会回想1998年,民族街至集家嘴的“龙王庙险段”抗洪情景。据她回忆,当时的大水将路面泡得泥泞,抢险队伍将打湿的毛巾顶在头上,刚走出一段路水汽就已被烈日蒸发,汗水却止不住流淌。大家顶烈日、冒酷暑、查险情,或苦或累都敌不过心中的责任感,“龙王庙险段不容有失,必须保证武汉人民安全!”。
在防洪抢险过程中,夏胜兰的意志品质得到磨练,并受到“誓与大堤共存亡”的无畏精神感染,同年“火线入党”。在她看来“无论什么都有期限,但共产党员的称号没有期限”,二十多年来,她始终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回到街道工作岗位上,她将防汛精神也带了回去,继续用行动践行党的事业、维护党员形象。
抗洪精神代代相传
江汉区河道堤防管理所前堤负责人杭建权
52岁的杭建权皮肤黝黑,他是江汉区河道堤防管理所前堤负责人也是打扣巷闸口的责任人。2016年7月6日,龙王庙段水位一度达到28.37米,超警戒水位1.07米,没过了龙王庙前的镇水石碑和防汛闸底板,龙王庙封闸,杭建权第一次在生死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1996年他在江汉商委防汛抗洪抢险队参与了抗洪工作与龙王庙结下不解之缘,2004年调到龙王庙管理站,现已工作了15年。在2016年的防汛中,他深深感受到江汉老党员的抗洪精神一直在传承,当年老党员们24小时坚守闸口,每两个小时巡察一次,确保了江城人民的平安。而现今的工作者们也在继续延续着这份担当,誓把防汛工作做好把闸口守好。
“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守堤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杭建权平静地说。
众志成城共赴危难 你的身后还有我们
每当抗洪防汛的紧要关头,江汉区各级党组织便发挥出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吃苦在先。但他们并非孤立无援,回过头,身后是千万人民铸成的钢铁堤防。
在江汉防汛大军奋力搏击洪水的日日夜夜里,人民群众也自发组织支援前线。有巾帼志愿服务队,专为抢险队员们洗衣服、送降温用品;有会理发的,就等候在堤内为大家提供服务;文艺工作者,则载歌载舞慰问大军……
这四块立起的生死牌,是江汉人团结一心、不怕牺牲、拼搏奉献、勇立潮头的精神写照。23年过去了,伟大的抗洪精神一直激励着江汉人拼搏赶超,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攀登,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